分类法

分类法

分类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逻辑思维活动。自人类出生起,人类就能根据事物的共性与特征,对相同事物汇集,对不同的事物区分 1。此外,分类还能帮助人们将大量的繁杂事物条理化、系统化,帮助人们更好的认识客观世界,节省认知资源。信息组织的分类法正是利用了分类的这种特点,从而使文献有序化,帮助人们从浩瀚的文献海洋中高效地查找所需文献,为智力活动的深入进行提供了条件 2

分类法是人们根据文献的内容,将其按照学科分类原则和事物分类原则进行组织的文献组织方法 3。按分类方式的不同,分类法可以分成以下两种:

  • 体系分类法
  • 组配分类法

一般来说,体系分类法是我们最常接触到的分类法,因此我们就从体系分类法开始说起。

体系分类法

体系分类法,又称等级分类法、列举式分类法,是一种直接体现知识等级体系的组织方法,常见的《中国图书馆分类法》、《杜威十进分类法》都是体系分类法的典型范例。

基本思想

体系分类法秉持着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可以分类的思想。因为在各种事物之间,我们总能通过一个标准将事物划分出不同类别,同一类别间的事物具有着某种共同的属性,而这种共同属性别的类别又没有。

同时,在每一个初始的类别中,也并非所有事物在方方面面都完全相同,我们可以使用另外的属性、用另外的分类标准将它们再次区分,形成更细的类别。

举个例子,比如,我们可以按穿着位置将衣物分成上衣和下装。在上衣中,我们又可以按材质款式进一步细分成衬衣、毛衣、羽绒服等。

经过划分所形成的一系更细的类别被称为子类或下位类,而被划分的类称为母类或上位类。下位类隶属于上位类。而同一上位类划分出来的各下位类之间的则为并列关系,它们共同隶属于其母类。

体系分类法就是以上述思路为基础,利用图书馆专家对人类知识层层划分形成的、包含各级类目(即类别)的体系分类表,将各文献按内容归入对应类目的信息组织方法。

分类法--基本思想

类目的产生规则

虽然体系分类法的基本思想是知识分类,但这并不意味着体系分类法的类目都是通过严格的自上而下划分出来的。作为文献组织的实践方法,体系分类法根据实际情况对类目的产生规则进行了调整,构造出了一套适合实际情况的分类方法。

正规列类法

提到分类,我们往往会想到 MECE 原则,即分类时应该相互独立,完全穷尽。正规列类法就是依据这个原则来划分类目的。这种方法确实会在体系分类法中使用。比如,在“除草剂”这个分类之下列出“无机除草剂”和“有机除草剂”两个子类目。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正是由于这种规则过于严格,其在体系分类法中的使用并不多,而是常被各种变通的方法替代。这是平时我们在讨论分类法的时候最大的误区。

列举列类法

更多时候,体系分类表是通过列举的方式来产生子类目的,即一一列举某个大类下的子类目,然后再用一个“其他”类概括那些未列出的类目。《中图法》中就有很多“其他”类, 表明这种列类方法采用得较广泛。比如在“心理学派别”这个类目中,就先罗列了常见的心理学流派,然后再用一个“其他”概括。

分类法--列举列类法

多重列类法

有些时候,为了方便用户查找,体系分类法在个别类别的划分上也会抛弃自上而下、完全划分的原则,而同时采用多个标准进行分类。例如,《中图法》的“J31 雕塑技法”类下,就分别按样式、题材和体裁三个标准,同时划分出三组平行的细分类别。按这种方法产生的子类目,内容上是存在交叉的。

分类法--多重列类法

使用方法

一提到交叉,有人肯定就会问:“对啊,如果内容有交叉,那该怎么去分类呢,难道每个分类都放一份吗?”这是网络上大家对分类法最为疑惑的地方,甚至有不少人以此为理由反对使用分类法。不过先别着急下定论,我们先看看图书馆管理员在实践时是如何通过特定的使用规则来避免这个问题的。下面以《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的使用方法为例进行说明。

既然体系分类法是以内容来组织文献的方法,因此其在使用时需要先对文献的内容进行处理,即首先明确文献的主题,然后再确定不同主题的文献应该如何归类。只有明晰了文献主题、正确地将文献归类后,读者才能在检索时从分类中找到自己想要的文献。

单主题文献的归类

所谓单主题文献指的是单纯论述一个对象的文献。根据构成主题概念因素的数量,单主题文献又可分成单元主题文献和复合主题文献两种类型。单元主题文献指只含有一个主题概念因素的文献,比如总的论述胡萝卜的文献,主题中只有胡萝卜一个概念因素,因此为单元主题文献。复合主题文献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因素结合组成一个主题的文献,比如综合论述胡萝卜的种植、出售的文献,主题中包括胡萝卜种植、胡萝卜出售两个概念因素,因此为复合主题文献。

单元主题的文献归类
  1. 对某事物或问题的综合研究,或同时从多个学科角度研究某事物或问题的文献都属于单元主题文献,应该按事物或问题的学科属性归类。如:
  • 例 1:《植物学》应归入“Q94 植物学”( Q 生物科学 - Q94 植物学
  • 例 2:《传播学概论》应归入 “G206 传播理论”( G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G 信息与知识传播 - G20 信息与传播理论 - G206 传播理论 )。
  1. 分别从不同学科角度论述某主题的文献,应根据其研究角度归入各有关学科。如:
  • 例 1:《从水产养殖技术角度研究鱼类》应归入 S96 水产养殖
  • 例 2:《从水产加工角度研究鱼类》应归入 TS254 水产加工工业
  • 例 3:《从动物分类学角度研究鱼类》应归入 Q959.4 鱼纲
复合主题文献的归类
  1. 复合主题文献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概念因素,这些概念因素有以下几种:主体因素 (事物或问题及其组成部分)、限定或通用因素 (事物的方面,包括状态、过程、性质、材料等)、位置因素、 时间因素、民族或种族因素、文献类型因素等。复合主题文献一般首先依据主体因素的研究方面的学科属性角度归入相应学科或专业,然后根据其他因素归入或复分有关类目。如:
  • 例 1:《小麦种植》先依据“小麦”这一对象归入 S512.1 小麦S农业科学 - S5 农作物 - S51 禾谷类作物 - S512 麦 - S512.1 小麦 ),再依据“种植”这一论述方面归入 S512.104 小麦播种、栽植、育苗
  • 例 2:《小麦制粉设备与维修》先依据“小麦制粉”这一对象入“TS211 面粉工业”( TS 轻工业 - TS2 食品工业 - TS21 粮食加工业 - TS211 面粉工业 ),然后再依据“设备与维修”这一其他方面归入 TS211.3 机械与设备
  1. 当主体方面所在的类目不再细分时,相关文献可以直接归入该类目。比如假设 TS211 面粉工业 不再细分的话,《小麦制粉设备与维修》就直接归入该类即可。
  2. 研究一个主题的两个方面的文献,根据作者论述重点或写作目的归类;不能辨别其重点的,归入能概括两个方面的上位类,没有共同上位类的,则按其他因素或在前的主题因素归入,并在另一个类作相互参见(即互见分类)。如:
  • 例 1:《胡萝卜良种与栽培》,重点为“栽培”,因此归入 S631.204 胡萝卜播种、栽植、育苗
  • 例 2:《土壤分析与改良》,不能辨别其重点,归入上位类 S15 土壤学
  1. 研究一个主题两个以上多个方面的文献,归入能概括它们的上位类;若没有共同的上位类,则按重点归类,并在相关类目下相互参见。
  • 例 1:《铅酸蓄电池的设计制造、使用和修理》,入各方面主题因素的共同上位类,即 TM912.1
  • 例 2:《小麦病虫草鼠害综合治理》,入 S435. 12 麦类病虫害, 同时赋予参考的类别 S44 动物危害及其防治S45 有害植物及其防除

多主题文献的归类

多主题文献指的是论述两个或两个以上对象的文献。按照对象间关系的不同,多主题文献可以划分为:并列关系主题文献、从属关系主题文献、应用关系主题文献、影响关系主题文献、因果关系主题文献、比较关系主题文献。

并列关系主题的归类

并列关系指的是文献同时论述两个或两个以上各自独立的主题。这可以有两种情况。

  1. 具有两个并列主题的文献,应根据论述重点或写作目的归类。如果不能辨别重点,则归入共同的上位类。如《家禽家畜饲养》入共同的上位类 S815 禽畜饲养管理(该类目下有 S815.4 家禽饲养管理S815.5 家畜饲养管理,但考虑复合主题均不入)。如果没有共同的上位类,则按前一个主题归类,并在另一主题做互见分类。比如《广播、电视监听监视系统》,依重点入 TN948.43 监视器,同时为其附上互见类号 T931 广播中心、广播电台
  2. 具有多个并列主题的文献,归入能概括它们的上位类,必要时为其中有关的主题作互见分类。论述多个主题多个方面的文献,归入其中的一个上位类, 在另一个上位类作互见分类。
  • 例:《板栗核桃枣山楂杏树栽培与病虫害防治》,入共同上位类 S660.4 栽培,在另一个共同上位类 S436. 6 病虫害防治 类下作互见。
从属关系主题的归类

从属关系的主题,是指文献各主题之间有包含关系、属种关系或整体与部分关系。具有从属关系的主题,一般依较大较全的主题归类,必要时可为小主题作分析分类。若论述的重点是小主题,则依小主题的学科属性归类。

  • 例 1:《植物油与油脂化学》,入大主题 TQ641 基础理论 TQ64油脂和蜡的化学加工工业、肥皂工业 - TQ641 基础理论
  • 例 2:《农业植物与花卉》,按重点主题“花卉”归入 S68 观赏园艺(花卉和观赏树木)
应用关系主题的归类

应用关系的主题,指的是一个主题应用到另一个或几个主题中,或是几个主题应用到一个主题中。

一种或多种理论、方法、工艺、材料、设备、产品在某一主题方面应用的文献,应分入应用到的主题所属的类目;一种理论方法、材料等在多个主题方面应用的文献,则按该理论、方法本身的学科属性归类。

  • 例 1:《数学规划在测绘学中的应用》,入 P2测绘学
  • 例 2:《概率论在经济、军事、历史领域的应用》,入 O211.9 概率论,互见 C32 统计方法、计算方法
  • 例 3:《运筹学、数理统计在管理学中应用》,入 C931.1 管理数学
影响关系主题的归类

影响关系主题是指文献内容涉及几个主题,其中一个主题对另一个或多个主题产生影响,或者多个主题对一个主题产生影响,或各主题之间互相影响。

论述一个主题或多个主题影响另一主题的文献,应入受影响主题所属的类目。论述一个主题对多个主题产生影响的文献,一般按发生影响的主题归类。但如果某一受影响主题是论述的重点,则按重点受影响主题归类。

  • 例 1:《月亮太阳的引力对人类生老病死的影响》应按受影响的主题归入 R339.5 特殊环境生理、生态生理
  • 例 2:《太阳黑子对地球磁场通信、电子仪器的影响》应按发生影响的主题归入 P182.4 太阳光球
因果关系主题的归类

因果关系的主题是指文献内容涉及几个主题,其中一个主题是另一个主题或多个主题产生的原因,或者一个主题是另一个或多个主题产生的结果。

论述主题之间因果关系的文献一般分入结果方面的主题所属的类目。如果一个原因产生多个结果则按原因的主题归类。如:

  • 例 1:《维生素 A 缺乏症及其后果》应按结果的主题归入 R591.41 维生素 A 缺乏病
  • 例 2:《地震对人类和自然界带来的危害》应按原因的主题归入 P315.9 地震工程与震害防御、应急救援
比较关系主题的归类

比较关系的主题是指文献中多个主题之间具有相互比较优劣或异同的关系。

论述对两个主题相互比较的文献按著者重点阐述或所赞同的主题归类,必要时为另一个主题作互见分类;如果是多个主题之间的比较,则归入有关的上位类。如:

  • 例 1:《中美两国民主之比较》应按重点归入中国政治下的 D62 政治制度与国家机构,同时在美国政治下作互见;
  • 例 2:《美国德国、英国和中国林业教育比较》应归入相关上位类林业的 S7-4

更简单的方法

以上使用方法虽然有点复杂,但确是使用体系分类法的根本。有很多人说分类法不好用,是因为他们没有搞懂分类法的使用逻辑——只有运用一定的规则,我们才能较好地规避分类法本身的缺点,去发挥它的优点。

当然,对于我们个人来说,也不必完全掌握这些复杂的使用规则。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到中国国家图书馆的查询系统中查询相关主题的图书或是到知网查询相关中文论文的方式来寻找当前文献所属的类目。

比如我要给一篇关于时间管理的文章或笔记分类,那么我就可以到查询系统中随便查询一本时间管理相关的书即可。

分类法--更简单的方法

体系分类法的评价

了解了以上方法,现在我们再看看学者们对体系分类法的评价。

优点

由于人们在检索信息时,往往习惯于从学科、专业知识的角度出发来获取信息和知识,从这点来看体系分类法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方法,正好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在以知识分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体系分类表中,任何一个知识领域都被记录其中,领域在分类表上的位置大致显现了其在人类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内容范围以及与其他领域间的关系。体系分类表就好像一张“知识地图”一样,能使人们便捷地找到自己的目的地,找到记载该领域所有知识和信息的文献。正因如此,体系分类法才成为了一种历史最久、使用最普遍的信息组织方法。

缺点

但是,也正如网上文章所批评的那般,体系分类法也存在着以下不足:

  1. 人类知识非常复杂,而简单的体系分类表难以充分揭示复杂知识间的关系。在使用体系分类法时,主题复杂的文献只能选择一个类别进行归类。(互见分类就是弥补该缺点的一个方式,当下的图书馆还会配合主题法来继续弥补分类法的这点不足。)
  2. 由于体系分类法按照学科内容来组织文献,因此论述某些事物不同方面的文献就难免被分散到不同学科中,难以集中。比如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中,胡萝卜的种植要归于农业分类,而胡萝卜的销售要归于经济分类。如果此时读者想查阅胡萝卜相关的所有文献,而图书馆又仅使用了体系分类法这一种组织方法,那么读者就只能先到这两个分类中的一个进行查看,然后再到另一个。
  3. 体系分类表的结构是静态的,难以与科学的发展保持同步。如果想要让分类表与科学发展保持同步,则图书馆管理员必须经常修订分类表,这又带来了较高的管理成本。

总结

体系分类法是最传统的知识组织方法。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说的“知识体系”往往指的就是个人依据体系分类法而编制的体系分类表。因此,掌握体系分类法是我们进行知识组织、构造个人知识体系的基础。但是,体系分类法并不能代表分类法的全部,这里还有一种日常生活中我们不曾接触的分类法——组配分类法。

组配分类法

间事物纷繁复杂,很多时候很难将某些事物归入体系分类法的某个分类中。为了克服体系分类法的这种缺点,组配分类法逐渐流行起来。

与体系分类法不同在于,组配分类法并非事先划分好所有类目,而是通过设置一组简单的概念、通过将其组合来表达文献的分类。简单地说,组配分类法不会事先列出一张分类表让你思考当前的文献应该放入哪个现成的类目中,而是让你组合出当前文献的应属的类目,“组配”这一名字就此而来。

比如,当我们在使用体系分类法时,使用前体系分类法已经将中国文学这一主题划分成以下几个细分类别。如果我们要给一篇关于中国古代诗歌的文献归类,我们只需要按内容将其归入 I121.2 这个类别即可。

分类法--组配分类法

但是,组配分类法并不会给我们提供这么一个现成的分类表,文献的分类要由“地区”、“体裁”、“时代”这三个元素组合而成。对于这篇关于中国古代诗歌的文献,它的分类应由 E1 中国、D1 诗歌、C1 古代三个概念组成,因此其应归入的分类应该为 E1D1C1。

分类法--组配分类法

由于组配分类法的分类是由简单概念组配而成,因此其具有较强的表达性与适应性,可以充分揭示文献复杂的主题内容,这是其优于体系分类法的地方。但是,也正因为这种组配机制,使得组配分类法的分类体系是隐含的,不如体系分类法那般直观。

组配分类法是一个重大的分类思维变革,在信息组织领域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目前的个人知识管理领域中,大多数用户还在使用最传统的体系分类法,少有用户使用组配分类法来管理个人信息。如果你觉得体系分类法不够好用的话,可以尝试根据《布利斯书目分类法》创建自己的组配分类法,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分类法我们就基本了解完了,下面我们接着了解与分类法互补的方法——主题法。

接下来:主题法


Footnotes

  1. Goldstein, E. B. (2015). 认知心理学 (张明等, Trans.; 3rd ed.).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 周宁, & 吴佳鑫. (2010). 信息组织 (3rd ed.). 武汉大学出版社.

  3. 曹树金 & 罗春荣. (2000). 信息组织的分类法与主题法.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反馈交流

其他渠道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