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目录

网上很多文章都说 MOC 是超越了分类的个人知识组织方法,但我并不这么认为。MOC 背后的理论基础是目录学,对应的应该是分类目录或主题目录,其方法核心还是分类法和主题法。不过,这种观点也反应了大家对目录了解的不足。那本文就讲一讲。

在现有的图书馆中,图书进馆以后要进行分类和编目。分类就如前面文章所说的,根据图书的内容确定每本书在分类体系中的位置,然后将内容相似的书籍集中起来。而编目指的是编制图书目录,通过目录以不同角度向读者揭示馆中图书的内容,从而方便读者的查询 1。所以,从组织方法的角度来说,目录学算不上一种文献组织方法,它更像文献组织结果的展示手段。在目录编制的过程中,很多时候反而还有使用分类法和主题法等相关方法。

目录学的起源

书馆目录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根据史书记载,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是在公元前六年,汉朝刘歆所编的《七略》。这是一部分类目录。全书为七部分,每部分称为“略”,即: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每略下分“种”,每种下再分“家”。到了晋朝,由于书籍的发展,图书分类体系开始发生一些变化。如西晋武帝时,秘书监荀最所编的《晋中经簿》(又称《中经新簿》),他把图书分为甲、乙、丙、丁四部。甲部记经籍,相当于《七略》中的六艺略;乙部包括诸子、兵书、术数、方技四略;丙部是历史,是新增加的;丁部的内容相当于诗赋略。这是四部分类法的开始。以后历代所编的较有名的公家或私家的图书目录,如唐代初期编的《隋书·经籍志》,宋代的《崇文总目》,宋代私人藏书家晁公武编的《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编的《直斋书录解题》以及清代的《四库全书总目》等等,无论采用四分法或七分法,都是分类目录。同一类中再按著者的生卒年排列。目录形式主要采用书本式。

在国外,十九世纪以前,图书馆的目录也大都是书本式的。

十九世纪末,由于出版物日益增多,书本式目录不便于随时增加新书,因此,有的图书馆开始采用剪贴的书条。由于软纸的纸条使用起来很不方便,于 1890 年左右,国外图书馆开始出现卡片式的目录,但各图书馆的卡片大小很不一致。1901 年,美国国会图书馆采用了现在通用的标准卡片格式(125 毫米 * 75 毫米),出版印刷卡片。这使得卡片目录得到普及,并逐渐趋于标准化。卡片目录的使用是图书馆目录史上的一次革命。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西方资产阶级学术思想传入我国后,新思想、新学术、新著作日渐增多。为了适应这种情况,当时各省相继设立的省图书馆,在编制图书目录时,都是把旧书仍用四部法来分类,新书则往往自编一个分类体系。辛亥革命后,一些高等院校图书馆(如清华大学、南洋大学等)开始采用卡片式目录。五四运动以后,我国图书馆界也发生了革新运动,各地纷纷成立新式图书馆。这些新式图书馆为了能够较广泛地为市民所用,对目录方面也提出了改革的要求:在形式上,改书本式目录为卡片式目录;在目录种类上,又增添了书名目录、著者目录和主题目录。对西文图书则采用字典式目录。在图书分类方面,杜威分类法传入中国,并得到推广使用。此外,还有一些仿杜威分类法体系而将中文新、旧书统一在一起的分类法也大量涌现。五四运动以后,我国各类型图书馆普遍采用了卡片式目录,并一直沿用至今。

1941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国会图书馆为了防止该馆目录遭到破坏,便把它的卡片目录复制成缩微胶卷,于是出现了缩微型目录。

六十年代以后,电子计算机逐渐应用于图书馆工作中。1966 年,美国国会图书馆开始试验计算机可读目录,简称“机读目录”,经过三年的试验,于 1969 年正式对外发行 MARCH 式磁带目录。于是又出现了磁带目录。机读目录的使用是图书馆目录史上的又一次革命。机读目录可以一次输入,多次利用。它不仅可以输出卡片目录,也可以输出书本式目录以及各种专题书目。近年来,又出现计算机输出缩微胶卷或缩微胶片。与此同时,由于联机技术的发展,开始采用联机检索图书目录,即通过计算机终端,直接检索文献库中的图书目录信息,而不需要再去查阅卡片目录 。

目录的分类

按组织方式分:

  • 分类目录
  • 主题目录
  • 著者目录

按体裁分:

  • 书本
  • 活页
  • 卡片

Footnotes

  1. 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 & 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 (2013). 图书馆学基础.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讨论

若阁下有独到的见解或新颖的想法,诚邀您在文章下方留言,与大家共同探讨。



反馈交流

其他渠道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