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常见问题讨论

知识管理常见问题讨论

笔记有层级吗?

Ryooo

很多时候我们会觉得 xx 就是层级。可是,我们的笔记真的有那么多层级关系吗?

从逻辑学的角度看,逻辑上的层级只存在于概念之中。只有概念才能通过外延和内涵确定。或者条件再放松一些,一个事物的流程也能成为其上下级关系。但是,我们的笔记往往描述的是一个个命题,命题与命题怎么去区分上下位关系呢?很多人把卢曼的编号解释为一种上下层级的关系,我认为这是不对的。

为什么分类法要先把文献的主题提炼出来,再按主题进行归类,原因就是命题是没有层级这么一说的。所以我们才会看到中图法是按概念形成的体系分类表,而不会按观点

WindilyCloud

确实,如果用于研究和命题分析之类的笔记是否有层级是值得怀疑的。不同的是,根据 个人知识管理 中对笔记的理解,笔记记录的还可能是思考过程,项目结构,笔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等内容,这时候应该就有层级了。

有了双链就不需要分类和主题了吗

Ryooo

先收集观点,比如王树义等人对分类的看法以及对双链的看法,再逐一反驳。笔记适合多个分类的时候必须选一个,必然就要在多个分类下创建副本,而创建副本又会带来修改上的麻烦。

其实不同人使用双向链接的用法都是不同的。因此,在讨论双向链接的优缺点前先要对双链的使用方法做一个分类。

以参考文献的方式使用双链

这种方式指的是双向链接像我们论文中使用的引用文献一样,觉得当前笔记与其他某条笔记有关,就链接到这条笔记。这种方式实际是在使用 引文网络 的方法来组织笔记。

很多人会说这样使用双链多好,因为这样就不用让我们再去思考笔记到底应该怎么分类,应该怎么打标签,只要简单地链接到另一篇笔记上,就可以了。但是,信息组织和信息检索领域有一条著名的规律:组织成本和检索成本成反比。也就是说,组织成本高了,检索时花费的成本就能低一些;组织的成本低了,检索时需要的成本就高一些。显然,这样使用的双链明显就是后者:我们不需要再绞尽脑汁地分类、打标签,但是我们也必然在检索时花费更多的力气。理由很简单,因为在没有分类、没有标签的情况下,这种方式的检索必然只能依靠关键词来检索,这要么会导致检准率偏低(拿“苹果”搜苹果手机的同时返回了一堆关于苹果的笔记),要么会导致检全率偏低(拿“马铃薯”搜不到“土豆”的笔记)。这种时候就需要初步的分类筛选掉无关的信息,抑或是用主题词来提升检全率。

知识管理常见问题讨论--有了双链就不需要分类和主题了吗

还有人可能会说,我们可以顺着链接一条一条往回找啊。大家都写过论文,都知道在对领域没什么印象的情况下是不可能通过参考文献来查找的。假设我们有一万条笔记,这时我想找一条关于某某主题的笔记。如果我们只靠双链管理笔记,那我们这时该怎么做呢。用几个关键词来进行全文检索呗。到这种全文检索返回的笔记数量是很多的。我们还得一条一条的阅读,然后才能找到。那种所谓靠双链的,说找到一篇相关的就能顺藤摸瓜找到。如果笔记 a 链接了一堆笔记,其中包括笔记 b。b 也了链接了包括 c 在内的一堆笔记,c 又链接了包括 d 在内的一堆笔记。此时如果我们想靠 d 的反向链接来找,想想看就能知道要试错多少路径才能找到笔记 a。

降低组织成本。但是组织成本的降低一定是意味着搜索成本的提高

成本高不是放弃分类的借口。快速记录时固然需要成本低的记录方式,但记录方式不等于组织方式。我们完全可以等记录完成以后再拿一小部分时间来组织。

链接任何一则笔记就可以使被链接的笔记被找到,过于天真了。另外,建立链接也是需要成本的。

以主题词的方式使用双链

不过有时候,我们在用双链,实际上是在用主题法。比如对于每篇笔记,我们都将其链接到以该笔记内容的为标题的笔记上,那实际上这种也是一种主题法。当我们点开这个关键词笔记的时候,会看到反向链接部分也链接了很多笔记。这种实际上就是另一种形式的主题目录。以这种形式来使用主题法,并不能发挥主题法后组式的优点。简单地说,就是不能在搜索里通过多个标签的组合来搜索特定内容的笔记。

总的来说,这种以引文为主的管理方法都不能成为图书馆的主力方法,它更多是在发挥辅助的作用——通过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发现一些更内部的主题。

讨论

若阁下有独到的见解或新颖的想法,诚邀您在文章下方留言,与大家共同探讨。



反馈交流

其他渠道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