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企业管理角度看待笔记方法

从企业管理角度看待笔记方法

没有一种笔记组织方式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 。

在认识一种笔记组织方法的时候,我认为要先了解这种组织方法主要是要解决什么问题。然后再对比一下自己的核 心需求是什么,选择最可能满足自己需求的一种进行实践,最后在具体的工具上(笔记软件)将它不断打磨到最符 合自己习惯的操作方式。 下面说说三种我有在用并有一定了解的笔记组织方式: PARA, Zettelkasten, 中图分类法 。 从企业管理的角度看这三种组织方式,我认为:

  1. PARA 适合解决生产制造的问题 —— 在大规模,多产线的生产过程中保证有条不紊地进行,确保所有产线的产品按时交付
  2. Zettelkasten 适合解决产品研发的问题 —— 研发出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不易被模仿,有专利壁垒等
  3. 中图分类法适合解决库存管理的问题 —— 所有的库存都分门别类的存放好,需要时可以快速找到

PARA

PARA 是在 GTD 的基础上,结合数字笔记软件的功能而整合的一套方法论。它的重点更偏向于任务管理(以项目的 形式)而不是知识管理。有在企业工作的人应该都有体会,个人价值的体现往往是:分配给你的任务可以高效地完 成。很多时候,每个人都是要同时间处理多种不同类型的工作任务。像 PARA(GTD) 这种以任务管理为导向的组织 方法,可以很好地帮助你有条不紊地组织好各种任务及其相关信息,合理安排日程以确保各种任务可以按时交付。 任务管理有点像生产管理中的流水线。从原料到半成品到成品,将复杂的生产任务分解成多个可执行步骤,然后每 一步在确定的时间内完成。日常通过看板来跟踪各条生产线的进度,进度落后的要特别跟进处理。当遇到临时加急 的生产任务时,根据任务优先级和产线的实际情况来调整,让产能优先于更紧急的生产任务。 作为一套完整的方法论,PARA 也涉及到一定的内容创作(研发)的方法,比如《Building A Second Brain》一书提 到的 Highlighting 2.0 技术。Highlighting 2.0 简单来说就是:看到有趣的文章,然后对文章进行加粗,高亮,概括 来提炼文章的重点而形成自己的笔记。有需要时通过分享笔记来获得别人的反馈,然后再进一步加工成为现在能用 (或将来能用)的半成品。这种方式从创作层面来说,是一种比较浅的创作,更多是内容的整合。有点像服装行业 里面“快时尚”企业的做法:到各大时装周去抄别人的款,或买一些样衣回来自己稍微改一下,小批量生产销售,测 试市场反应,反馈良好的产品,再以强大的供应链能力做到低成本,大批量快速生产。

Zettelkasten

相对于 PARA 中内容创作的浅度创作,Zettelkasten 更像是深度创作的方式,或者说从底层开始的创新。实践 Zettelkasten 是需要长期,持续不断地投入,对研究领域进行大量的阅读、思考和写笔记,追踪并不断发展自己的 想法,最终发展出自己专属的思想——通常也是不易被模仿,有完整体系的思想。对应企业管理就是研发出有核心 竞争力的产品——不容易被模仿和有高专利壁垒,高附加值的产品。如华为研发的 4G, 5G, 甚至是 6G,想想华为在 研发方面长年累月的大规模投入。 在实践 Zettelkasten 的过程中,最让人惊喜的并不一定来自开始时的研究方向,而是在研究过程中意外产生的各种 副产品。这些副产品一旦找到和市场的结合点,就能成为有先发优势的原创产品。

中图分类法

中图分类法可以理解为图书馆对书本的管理方式,它的侧重点是对书本实体的管理。每一本书都可以归到一个具体 的中图分类号下面,一本书只有一个分类号,所以中图分类法是一种严格的树状结构。有了中图分类号,书本就可 以通过中图分类号的顺序依次存放。一本书只要通过其分类号,就一定可以找到这本书所在的位置。对应企业管理 就有点像是成品库存的管理。 生产制造,产品研发和库存管理,在企业级管理软件里面也其对应的专门软件/模块,比如:APS, PLM, WMS 等。

最后

这三种方法并不矛盾,只是各自的侧重点不同,因此适合的组织方式也不同。库存管理成本最低方式不一定最利于 产品研发和生产制造,适合产品研发和生产制造的方式不一定是库存管理成本最低的。通常企业会根据自身特点和 侧重点来选择最适合的管理方法。 对于个人笔记组织方式来说同样也是如此,不要指望一种组织方式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

讨论

若阁下有独到的见解或新颖的想法,诚邀您在文章下方留言,与大家共同探讨。



反馈交流

其他渠道

版权声明